使用 GA4 或 Looker Studio 做報表時,最常聽到的就是:「這個要用維度,還是指標?」、「為什麼選了維度後數字怪怪的?」
原因其實很簡單:維度跟指標本來就來自兩個邏輯世界。
一、什麼是維度 vs 指標
維度(Dimension)是「你要分類的標籤」
它幫你把資料切分成不同的群組,好像你在分類箱子一樣。
- 例如:國家、城市、流量來源、頁面網址、裝置類型。
- 問題句型:「誰?什麼?在哪裡?是誰做的?」
指標(Metric)是「你要計算的數量」
它幫你算出每個分類的數據結果,好像你在每個箱子上貼上數字標籤。
- 例如:使用者數、事件數、購買次數、停留秒數、轉換次數、收入。
- 問題句型:「多少?幾次?幾個人?花多少錢?」
二、簡單例子:維度與指標配對
想知道什麼 | 維度 | 指標 |
---|---|---|
哪些醫師被點了幾次? (可參與案例) | event_label(醫師名稱) | 事件次數 |
哪些來源帶來最多點擊? | source / medium | 事件次數 |
各國來了多少訪客? | 國家 | 使用者數 |
哪些裝置比較常購買? | 裝置類型 | 轉換次數 |
三、常見搞混的情況
1. 只選指標,卻沒加維度
結果你只看到一個總數,無法分類出不同對象。
2. 只選維度,卻忘了加指標
報表無法顯示數值,因為沒東西好計算。
3. 想拿來分類的東西卻用成指標
例如:「我想看各醫師」卻誤把醫師名稱設成指標,結果系統告訴你”無法計算”。
四、超簡單口訣:先分類、後計算
維度決定你要看哪幾組人;指標幫你算出每組的表現。
情境:
在醫師預約系統選擇畫面,想要知道哪些醫師被點擊的狀況?
拆解步驟:
- 我先用 event_label 分出各個醫師
- 然後用事件次數,去計算每個醫師被點幾次
GA4 與 Looker Studio 的強大之處,就是你可以自由混搭維度與指標,設計出最貼近你商業需求的報表。只要牢記:「先分類,後計算」,維度與指標就會變得非常好用!